40009-06806
关注公众号
招生咨询

08:00-24:00

院校汇总 专业大全 地区筛选 简章查询 历年真题-答案

华中农业大学:培育知农爱农兴农人才

华中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快讯:“爬雪山、过草地,是什么信念支撑红军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?新时代的大学生怎样走好自己的长征路?”华中农业大学大三学生李凡正与同学们分享学习体会,“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,继承红军排除万难、争取胜利的精神,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。”

华中农业大学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,培养知农、爱农、兴农的新型人才。华农学子有的当起了党史宣讲员,有的到社区做志愿服务,有的送农业科技下乡......

农业特色课培育“三农”情怀

华农有一半学生来自城镇,不太了解农业农村农民,也很少接触农事农活。如何培养知农、爱农、兴农的新型人才,是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。以农史教育为突破口,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“耕读中国”“绿色中国”“三田实习”等农业特色课,激发学生的“三农”兴趣,引导学生把解决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奋斗目标。

“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。”“时雨及芒种,四野皆插秧.....”“耕读中国”课堂上,华农党委书记高翅与同学们一起吟诵分享孟浩然、陆游的田园诗。“诗中的二十四节气源自农业文明,是东方智慧的结晶,是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认知积累,蕴含着丰富的科技与文化遗产。”高翅以二十四节气为例,引导学生体悟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。

“民以食为天,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。”校长李召虎通过“绿色中国”通识课,分析国际形势对粮食安全的影响,为什么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。通过讲述校友陈华癸院士诲人不倦的育人故事,李召虎特别以院士专家在探索杂交油菜、绿色水稻、优质种猪、动物疫苗、优质柑橘、试管种薯以及淡水鱼等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为案例,鼓励同学们练就过硬本领,扛起强农兴农的历史责任,为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贡献一份力量。
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3月25日,《科学》杂志发表了华农副校长严建兵团队联合中国农大的科研成果。师生三代人连续18年扎根田野持续攻关,发现了一种在玉米和水稻中均存在的关键基因,通过基因编辑,有望提高10%的玉米产量和8%的水稻产量。

每年寒暑假,学校都会组织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。研究生刘笑笑利用假期深入1000多个农村家庭开展调查,提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预防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建议,调研成果在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佳绩。“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,到农村才能发现问题,依靠农民才能找到答案,农村这本厚书值得我们再三品读。”

“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是华农育人的传统,也是学校思政课的特色。”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介绍,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,让学生与农民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在共同生活中感受美丽乡村新变化。近年来,学校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46个社会实践基地,累计10万多名大学生深入“三农”领域开展社会调研、劳动实践、生产教学,在耕读实践中了解社情民意。

体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

热播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中,陈延年、陈乔年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故事感动了无数青年学子,追剧一时成为大学生的潮流。通过观看《功勋》《山海情》《跨过鸭绿江》等革命题材影视剧,同学们都成为学党史见行动的积极分子,以英雄为偶像,与身边的同学分享学习感悟,在学校形成了人人争当党史宣讲员的氛围,人人参加党史教育各类活动。

2021年5月,学校举办了“红岩”文学艺术与情境式文献展。张世祎同学担任展览讲解员,“铁锤高高举起,一根竹签对准江姐的指尖,血水飞溅,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”。张世祎的配音让在场的同学们陷入沉思,不自觉摸了摸自己的手指,眼圈红了,仿佛呼吸也静止了。

在“青春快闪”情景剧中,观众也是表演者,同学们“穿越时空”与革命烈士对话,沉浸在英雄人物的角色里,跟随歌曲《红梅赞》和舞蹈《红岩魂》载歌载舞,用艺术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。

华农文化办负责人彭光芒介绍,展览由红岩文学、美术、音乐、戏剧、行为艺术以及图书等元素组成,精心为学生定制沉浸式的思政体验课堂。展览中的道具、舞台设计都是由师生共同制作的,情景剧也是大家根据红岩小说改编、排练、演出的。

除了线下体验课,学生积极录制线上微党课,用小故事讲大道理。“我们把你的米吃了,给一床棉絮作为补偿,请收下。”果树学博士李昂讲述了《一口米缸见初心的故事》,“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,我的初心就是扮亮老百姓的生活,让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和水果。”

学校把党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,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习体验活动。在合唱比赛中,青年学子“唱支山歌给党听”;在交响音乐会中,体会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”的豪迈;在党史文献展中,看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......一场场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活动,影响着同学们的三观,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。

实践课堂服务乡村振兴

“一代又一代华农人,一手拿书本,一手拿锄头,用科学知识助力农业发展。”在“学党史、忆校史、铭初心”活动中,吕琦同学感慨,学农的人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。

以院士为代表的300余名党员教师、10000余名大学生奔赴荆楚大地,投身“乡村振兴荆楚行”。一个学院对接服务一个地市州,围绕各地优势特色产业,服务乡村振兴。

在湖北省建始县,专家教授不仅指导农民种植经济果树,还当起了给树看病的“医生”。

“蔡老师来了,我们的猕猴桃有救了!”长梁镇金塘村党支部书记刘杰回忆,几年前村里的猕猴桃遭遇了病虫害,华农园艺专家蔡礼鸿教授前来为树“看病”,此后每个月都会在村里住上三五天。有了专家的呵护,猕猴桃成了当地农民的“脱贫果”和“幸福果”。

研究生彭达来自革命老区黄冈,看着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务工,留下老人、孩子和弃荒的土地,心疼怜惜,立志要把家乡建设好。

在返家乡社会实践中,他发现菱角种植很有市场前景。他承包了几个水库,种起了菱角。

为了让更多人吃到美味的菱角,彭达和团队创新研发了7项专利技术,开发了即食菱角、菱角糕、菱角粉丝、菱角酒等特色产品。

这位返乡创业的青年把不起眼的小菱角做成大产业,为5000多农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,荣获第八届“创青春”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,还被评为首届“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。

不久前,彭达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干劲更足了。他写下一句座右铭:有志亦可在乡关,尽施所学报青山。是以青春展年华,休说白头莫等闲.......

(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光明日报通讯员 晏华华)

关键词:
在职研究生华中农业大学:培育知农爱农兴农人才

上一篇:华中农业大学:关于办理2022年拟录取硕士研究生(含推免生)相关手续的通知

下一篇:华中农业大学“五大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

快捷报名

更多
姓  名:

联系方式:

意向专业:

最新文章

更多